又是普通而平常的一天,鬧鐘響起,中國航天科工航天江南航天電科的試驗隊員小菊翻了個身,隨即瞇著雙眼坐了起來。洗漱、收拾書包、將水瓶灌滿、穿鞋,10分鐘的時間一氣呵成。一碗粥下肚,小菊匆匆奔向去場地的大巴。
到達場地后,試驗隊員們紛紛走向屬于自己工作區(qū)域的方艙。小菊背上她的黑色背包,招呼著同事小竺和兄弟單位的大熊一起走向最遠的一個方艙。
當太陽剛剛把清晨的寒意驅散一點時,戈壁灘上起風了。
戈壁灘上的風是有形的,風起處飛沙走石,沙塵在空中飛舞,快速席卷而過,又卷土重來。狂風伴隨著細沙肆虐,吹得人睜不開眼睛——沙塵暴來了。
“大家跑快點,趕緊躲進方艙!”隊員們無暇顧及外面的風沙,任務時間緊急,要趕緊開展工作。
大家熟練地打開箱子,把將要用到的設備一一取出,擺放整齊。熊哥開始插電,小竺開始接線。“我來抬吧,這個太重了?!薄安挥貌挥茫芨?,我沒問題的。”回應的是小菊正在用力搬物品的聲音和背影。
需求分析、代碼比對分析、溝通軟件變更范圍、測試設計執(zhí)行……工作有條不紊地開展。熱火朝天的工作讓人暫時忘記了屋外的漫天風沙,唯一能感覺到的只是午餐的湯里夾雜著些許沙子。飯后,在縱橫交錯的線路間,大家開始尋找舒服的姿勢,或盤坐在地上、或倚靠在角落,進行簡單的午間休整。
設備試驗對接是一個漫長又反復的過程,伴隨著電腦屏幕上滿屏跳動的數據,新一輪的對接又開始了。小菊把每份數據的收集時間節(jié)點都做了精準的標注,便于熊哥進行比對。
時間一分一秒地快速流逝,萬里無云,艙內溫度節(jié)節(jié)攀升。小竺拎來了兩大瓶水,開始招呼大家補水。“馬上第三個點!”小菊握住已經喝空的水杯,讓小竺稍等。小竺也沒有真的稍等,扭頭就去查看外接線狀態(tài)了。
夏天本應是個萬物蒼翠的好時節(jié),可是在這里完全感覺不到,除了粗沙礫石就是被沙塵包裹的梭梭樹。艙外的小竺突然打趣:“這地方唯一的活物可能只有我們這些驗證、保障的人了吧?”
習慣了西南濕潤氣候的他們,盡管已經提前做好了防護,但幾個小伙伴還是每天擦著帶著血絲的鼻涕,連嘴里也經常是一股血腥味兒。不過,他們從來沒有一個人表示自己堅持不了。即使不湊巧地遇到了沙塵暴,他們想的也都是如何做好產品及設備的安全防護,毫不在意打在臉上的砂粒。
“這里有些異?!毙【找痪湓捵尡緛磉€算輕松的氛圍一下緊張了起來。開展了多天的多個測試都沒有異常,為什么今天有一個異常?是軟件有了新問題,還是代碼有了什么誤差?疑云盤旋在幾人心頭。
熊哥再次把目光從產品挪向電腦屏幕,跟小菊共同核對上午試驗期間收集的數據,對異常狀態(tài)發(fā)生節(jié)點進行原因分析,力求排除所負責部分存在問題的“嫌疑”。窗外被沙塵暴卷起的黃沙拍打在艙體上,溫度計顯示地表溫度已經突破了45攝氏度,干燥的氣候讓這段進程顯得無比焦灼。
經過一陣篩查檢驗,新一輪的試驗驗證開始,一路測試都很順利,均無異常情況。“可以了!”大家長舒一口氣,時間又過去幾個小時,一天的任務畫上圓滿的句號。
時間來到屬于大西北的傍晚,艙外的風聲減弱,天空也不再是單調的湛藍,此時空氣中的沙塵還未散去,太陽光透過片片云朵折射在大地,異常壯觀。在落日余暉的籠罩當中,幾人完成了設備裝箱,抬上車踏上歸途,為夜間還要開展的測試做好準備。
來到外場的試驗人員大多是身兼數職,隨著隊伍的需要實現著一專多能的轉變。他們認真開展組織賦予的工作,不放過每個細節(jié)。大到產品整體檢測,小到每一顆螺絲釘的松緊,他們事無巨細一一完成。
面對無數個艱難時刻,他們也會思考,為什么當初會選擇投身航天事業(yè)做隱姓埋名人?大概是曾在歷史與硝煙的戰(zhàn)爭中明白,御敵要靠自強;是曾在觀看火箭飛天瞬間后流下永生難忘的淚水,明白有一種成功叫刻骨銘心;是曾在埋頭苦干的背后,有來自組織的信任和并肩作戰(zhàn)戰(zhàn)友的殷切期待。所以,他們才選擇把青春獻給航天夢。這份事業(yè),是伴隨一生的榮耀與驕傲,是千萬人全力以赴的征途。(文/王一霖)